苗怀明:致命的声音——记北宋一位超级朗读者
一看文章题目,似乎有些标题党的味道,声音怎么可能致命?这里郑重声明一下,笔者不是标题党,之所以用这个题目,是为了隆重介绍一位古代杰出的朗读者,也许用朗读家更合适,但好像没这个说法,笔者觉得非这样说不足以表现其读功了得、牛气冲天的程度。
如今是听书而非读书的年代,看看喜马拉雅等平台有多火就知道了。时下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火的不行,超过了央视的其他综艺类节目,一时引发朗读的热潮。
董卿主持朗读者节目
到董卿节目的嘉宾大多是有故事的,因故事而带出一段朗读。这些声情并茂外挂人生传奇故事的朗读最多不过是赚取观众的几滴眼泪、一阵掌声,仅此而已。
但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朗读者,他的朗读不是为了做节目,不是为了欣赏,不是为了表演,而是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他的朗读只给皇帝一个人听,但这样的朗读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仕途和命运,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致命的声音。
此人名叫王沔,请喜欢朗读的朋友务必记住这个名字,可以将其当祖师爷供起来。
先看原文:
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此虽一时戏语,然涪翁所谓“南窗读书吾伊声”,盖善读书者,其声正自可听耳。
王沔字楚望,端拱初,参大政。上每试举人,多令沔读试卷。沔素善读,纵文格下者,能抑扬高下,迎其辞而读之,听者忘厌。凡经读者,每在高选。举子凡纳卷者,必祝之曰:“得王楚望读之,幸也。”若然,则善于读者,不为无助焉。
明汲古阁刊本《齐东野语》
这段文字出自周密的《齐东野语》,《皇宋类苑》、《玉壶清话》、《归田录》等书也有类似的记载。
读书可以无声的默读,悄悄领会,也可以是发出声音的诵读,用声音在脑皮层上刻记忆,后者似乎更便于记忆,不信可以去小学里,领略一下孩子们一个个飙高音似的震耳欲聋的读书声。
古人常用“琅琅”一词来描绘读书的声音,可见他们是主张读书要发出声音来的。诵读不仅有助于记忆,其本身也是一门艺术。
更为重要的是,诵读可以增加作品自身的感染力,甚至给作品增加一些自身不具有的附加值来,上述这段文字讲的就是这件事。
文章写得很风趣,那位向苏轼投诗请教的老兄可能做梦都想不到,这位大文豪竟然给了自己十分的评价,这是什么个情况,他自然是十分欣喜。
《落叶半床书》
谁知道苏轼说话大喘气,后面还有解释:“三分诗,七分读。”先扬后抑,产生了令人发笑的戏剧效果。那人听后想必是相当失望吧,从十分到三分,落差实在太大,人们也多将此事作为一件笑谈。
不过作者从中领会到朗读的重要性:“善读书者,其声正自可听耳。”这的确值得注意,那位老兄不必沮丧,可以考虑改行,诗写不好,做个播音员或主持人也许不错,可惜那个年代还没这种职业。
向苏轼投诗不过是想得到这位文豪的肯定,得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或炫耀的资本。如果是现在,肯定可以发个朋友圈显摆显摆。
但是,文章能否被王沔读一遍,则关乎个人的命运,那可就是一件大事了。
王沔可谓一位朗诵奇才,不仅好文章读得不同凡响,就连那些“文格下者”,都“能抑扬高下,迎其辞而读之”,达到“听者忘厌”的神奇效果,说得通俗点,就是狗屁文章都能给你读出花来,都能给你读出阵阵幽香,难怪那些士子们都盼望自己的文章被王沔读到。
上海涵芬楼1918年刊本《齐东野语》
朗读读到这种境界,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真是古今少有。可见读书领会原书的内容旨意固然重要,朗读本身也是一门艺术,同样需要天赋和功夫的。
很多人都知道报菜名,这是传统相声里的经典贯口。但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善于朗读者还有一个绝技,那就是读菜名。据说有的人在餐馆吃饭时,随手拿起菜单,可以读得抑扬顿挫,饱含感情,让听者潸然泪下,感动不已。
这就是朗读的魅力,可见王沔在后世还是有传人的,只是如今的公务员考试不用找人去读,让那些善于朗读者失去决人升迁命运的机会了。说到这句话时,笔者脑海里浮现出朝鲜功勋级播音员那致命的声音,这个星球上也只有她的声音可以和王沔相提并论了。
张大千绘苏东坡像
苏轼的“三分诗,七分读”在前一则故事里如果说还带有戏谑色彩的话,在后一则故事里,则已经成为至理名言,这恐怕连苏轼本人都没有想到吧。
【相关阅读】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